韩国总统李在明日前在就职一个月的记者会上屿科配资,公开表示“将尽快改善韩中关系”。
李在明在讲话中提出,将在坚固的韩美同盟、紧密的韩美日合作框架下,同时推动与中方及俄方关系的全面修复,强调以国家利益为导向,展开务实、平衡的“实用外交”,以守护国家和平与民众生活福祉。
【韩总统李在明表态称将尽快改善中韩关系】
这番话如果放在一般情况下,或许不过是普通的外交辞令。但当前情况很不一般。
就在几天之前,韩联社援引韩国外交消息人士说法称,中方已通过多个渠道向韩方发出探询,邀请李在明出席今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。
据报道,韩国政府正在就此进行慎重评估,称需要综合考虑历届政府的相关惯例、中韩关系走向以及与美国之间的外交敏感度,最终决定是否出席。
客观来说,李在明来华出席阅兵仪式确实存在一定的阻碍,尤其是美国方面的态度让韩国不得不顾虑。
虽然李在明上台前曾高呼要让韩国在外交上走“独立自主”的路线,但从目前情况来看,韩国对美国的依赖依旧高度存在,尤其是军事上和经济上。而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敏感时期,美国方面对其盟友是否出席中国主导的大型纪念活动,一贯高度关注,甚至会私下“打招呼”劝阻。
而“9·3纪念日”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历史政治象征意义屿科配资,活动背后隐含着对二战历史的重新叙述与对日右翼势力的反制。如果韩国总统公开出席,必然被美国媒体解读为“向中国靠拢”的信号。因此韩方的回应非常谨慎。
但事实上,这件事情的症结并不在于李在明会不会来华参加仪式,而在于李在明的对华态度究竟如何。考虑到这一情况,李在明的这番表态无疑意味深长。
【朴槿惠曾在2015年来华出席抗战胜利纪念活动】
我们来看看其表态中的几个关键词:“尽快改善中韩关系”“展开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实用外交”。这背后传递的意思很明确:推动中韩关系回暖,是韩国的实际利益要求。更深一层来解读就是:无论他参不参加阅兵仪式,中韩关系修复的事情都会提上日程。
这样的表态自然是中方希望看到的。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居,中韩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然而在过去5年,中韩关系可以说经历了一段寒流期。特别是在尹锡悦政府执政期间,韩国在外交、安全和芯片政策上明显倾向美国,中韩之间不仅高层互访稀少,连正常对话机制都陷入停滞。
尹锡悦甚至在多个场合公开附和美方“印太战略”,还参加美日韩联合军演,在台湾问题、涉华半导体政策上表现出强硬立场,极大损害了中韩之间的政治互信。
这显然不是中方愿意看到的,也并不是韩国社会主流民意所支持的方向。无论是从地缘现实,还是经贸利益的层面出发,推动中韩关系走出低谷、重回正轨,都是当下两国面临的共同课题。
此次中方邀请李在明出席阅兵仪式的消息如果为真,说明中方已经主动抛出了“橄榄枝”。要知道,中方并不是第一次邀请韩国领导人参加阅兵了,2015年的时候,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槿惠也曾受邀来华出席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,受到了中方超高规格的接待,而且在这之后中韩进入了一段非常密切的关系友好期。
【尹锡悦将中韩关系推到了“冰点”】
如今中方将同样的邀请函递到了李在明手里,足以说明中方对李在明的重视以及对中韩关系回归正轨的期望。
对于中国而言,面对新上台的李在明政权,中方的担心无非就是两点:韩国是否会继续在中美博弈中“选边站”;韩国是否会在台湾、南海、半导体供应链等问题上配合美方打压中国。
而从李在明的表态中能够看出,他倾向于在保持美韩同盟框架下,为中韩关系“松绑”,找回自主空间。这一点对中国而言尤为重要,因为我们不奢求韩国“疏美亲中”,但必须保证韩国“不当出头鸟”“不在关键节点踩线”。
在这一背景下,李在明“不会像前任一样无脑倒美”的潜台词,已经足够让中方“暂时安心”。
但要注意的是,这一次中方的邀请与韩方的回应,是中韩关系进入修复期的开端,后续是否中韩是否能真正“破冰回暖”,关键还要看接下来实质性的对话、合作、互信恢复机制能否重启。
中韩关系,不能再走回头路,更不能再陷入盲目对抗,李在明如果真的希望改善中韩关系,接下来该怎么做应该心里有数了。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